永利·(澳门)官方网站-登录入口

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甘肃力量

2025.10.09 来源:央广网

日前于甘肃兰州举行的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甘肃创新实践座谈会”上,甘肃省生态环保督察专员李作斌发言时说,“甘肃作为黄河上游的关键区域,承担着水源涵养、水土保持和生态屏障建设的重大使命。甘肃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从顶层设计、污染防治、生态修复、区域协作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”

下一步,甘肃将强化生态修复、加快产业绿色转型、深度节水控水、强化科技赋能与监管创新、深化区域协作与文化传承,久久为功、持续发力,坚决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,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甘肃力量。

原文如下:

非常荣幸能在本次座谈会上,与各位共同探讨黄河甘肃段生态保护这一重要议题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保护黄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。黄河流经甘肃913公里,占黄河全长的16.7%,地表水资源量125.2亿立方米,超过黄河流域总水量的五分之一。作为黄河上游的关键区域,承担着水源涵养、水土保持和生态屏障建设的重大使命。我们的生态保护成效,不仅关系全省高质量发展,更直接影响全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大局。接下来,我将从实践进展、面临挑战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,汇报甘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的工作与思考。

一、黄河甘肃段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探索

在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,甘肃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从顶层设计、污染防治、生态修复、区域协作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

(一)强化制度引领,系统谋划保护路径

甘肃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保护的“先手棋”,不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,明确生态保护的目标路径。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,将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工程来抓。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,研究部署重点任务,现场调研督办落实。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制定并实施《甘肃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行动方案》,并于沿黄九省区中率先出台《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》。截至目前,全省已颁布10部生态环保相关地方性法规、29件地方标准,出台各类制度文件40余件,基本形成了覆盖所有主要环境要素的法规标准体系,为依法保护、系统治理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(二)推进系统治污,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

我们坚持精准、科学、依法治污,聚焦工业、农业、生活污染和尾矿库环境风险“3+1”核心问题,协同推进综合治理。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,开展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,全省34个相关园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稳定运行。完成5607个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,实施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源监管制度,核发排污许可证5499张,实现重点污染源持续有效管控。在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方面,大力推进提质增效,62座县级及以上污水处理厂中有59座完成提标改造,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4%,超额完成国家目标。农业面源治理方面,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黄河流域甘肃段农村生活污水治理(管控)率达到34.22%,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1.5%,均已提前完成“十四五”目标。同时,我们严格落实“三线一单”硬约束,强化空间管控和环境准入,完成1192个建设项目环评审批,涉及投资2529.72亿元;304个省列重大项目中已完成环评217个,有效推动发展和保护协同共进。

(三)提升监管效能,切实防范环境风险

我们积极推动治理模式创新,以数字化、智能化赋能生态监管。我省“多维数据驱动的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治理创新场景”入选全国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示范案例,成为生态智慧管理的典型。在执法方面,与上下游四省份签订跨界流域联防联控协议,开展联合执法和交叉检查,2023年以来共检查企业6517家次,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99起,在减少对企业干扰的同时提升执法效能,涉企检查频次下降47.5%,问题发现率提高50%。环境应急方面,编制完成88条重点河流“一河一策一图”应急处置方案,突发水污染事件发生数量和等级实现“双下降”,相关经验获生态环境部推广。全省9个地级和20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完成环境风险防控工程,安排专项资金1520万元用于刘家峡等重点水源地风险防控,饮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。此外,我们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黄河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,2023年16项问题已整改完成11项,祁连山生态修复、葫芦河、马莲河流域治理等案例入选全国督察整改典型案例。

(四)推进重大生态修复,不断提升生态功能

我们积极谋划和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,持续提升黄河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。加强项目储备和资金管理,2025年第一、二批共争取中央专项资金21.34亿元,其中水污染防治资金11.84亿元,有力地支持了流域治理任务。同时,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,办理相关案件35件,赔偿金额1.53亿元,推动受损生态环境得到切实修复。

(五)深化区域协同合作,凝聚流域保护合力

我们牢固树立“一盘棋”思想,与青海、四川、宁夏等毗邻省份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,推进联合监测、联合执法、应急联动,协同解决跨界环境问题。在省内,我们与省财政厅共同推动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,组织8个市州20个县区签订补偿协议,年度补偿资金规模达3.35亿元,初步形成“成本共担、效益共享、合作共治”的流域保护新格局。

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,甘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2024年,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.65%,创历史最好水平,排名由全国第11位上升至第8位;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97.56%,高出沿黄九省区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,排名由第4升至第3,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稳定达到Ⅱ类。2025年1—8月,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2.68%,上半年有4个市州首次进入国家地表水质量前30名。全省黄河流域黑臭水体治理全部实现“长治久清”,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%达标。黄河干流临夏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。

二、黄河甘肃段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

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必须清醒认识到,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发展阶段影响,黄河甘肃段生态保护依然面临诸多挑战,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,生态质量的改善仍不稳固,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。

(一)生态本底脆弱,修复治理任务艰巨

甘肃地处三大高原交汇带,生态系统敏感脆弱。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问题尚未根本解决,入黄泥沙总量仍然较大,土壤抗蚀能力偏低,极端天气下易出现反复。甘南草原局部仍存在退化、沙化风险,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弱,需要长期、持续的资金与科技投入。部分流域水生态完整性不足,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较大,生态修复任重道远。

(二)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

沿黄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,生态投入主要依赖转移支付,自身造血能力不足,影响了生态工程的推进速度和可持续性。绿色产业仍处于培育阶段,新能源、生态旅游等新兴业态尚未形成足够带动效应,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还不完善,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仍需进一步拓宽。

(三)水资源制约仍需着力破解

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,是长期制约甘肃发展的瓶颈。农业灌溉方式仍较传统,节水技术和设施覆盖率不高;工业领域节水改造深度不够,部分高耗水行业水效仍有提升空间;城镇化加速推高生活用水需求,生态用水保障机制尚不健全。如何统筹生活、生产、生态用水,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,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。

(四)监管和科技支撑能力有待加强

基层执法监管能力存在短板,部分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,应对复杂生态问题的能力不足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覆盖不全,偏远地区监测能力薄弱,数据实时性和精准性需进一步提高。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本土化应用不足,尤其是针对黄土高原和草原退化区的关键技术攻关滞后,科技对生态保护的支撑效能尚未完全释放。

三、黄河甘肃段生态环境保护的未来展望

面向未来,甘肃将全面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,保持战略定力,坚持系统治理,努力推动黄河甘肃段生态保护取得新突破、实现新作为。

(一)持续强化生态修复,筑牢上游生态屏障

我们将聚焦重点生态功能区、敏感区和脆弱区,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。加强科技创新,联合科研机构攻关水土保持、草原恢复、湿地修复等关键技术,研发适用性强、效果稳定的生态治理模式。在黄土高原区,重点推广高效水土流失治理技术,增强土壤保持能力;在甘南水源涵养区,强化草原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,提升黄河“蓄水池”功能。同时,加强生态修复工程全过程监管和后期评估,确保修复成效的可持续性。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,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,恢复河湖生态连通性,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。

(二)加快产业绿色转型,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

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优化沿黄地区产业布局和结构。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,推广节能降碳技术,淘汰落后产能。大力发展新能源、生态旅游、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,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绿色产业集群和生态品牌。完善绿色政策体系,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产业,推动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、协同发展,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。

(三)实施深度节水控水,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

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,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。农业领域重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,优化种植结构;工业领域深化节水改造和水循环利用;城镇领域降低管网漏损,扩大再生水利用规模。同时,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,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,加强流域和区域间水资源统筹调度,切实保障生态用水需求,牢牢守住水安全底线。

(四)强化科技赋能与监管创新,提升现代环境治理水平

加大生态环保科技研发投入,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。构建完善“空天地一体”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,提升精准感知和智慧决策能力。加强执法队伍能力建设,推广无人机、卫星遥感等智能监控手段,提高执法效能和应急响应水平。完善公众监督参与机制,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,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,构建“科技支撑+依法监管+社会共治”的现代化治理体系。

(五)深化区域协作与文化传承,凝聚黄河保护合力

我们愿与沿黄各省区携手并肩,完善协同保护机制,深化在污染治理、生态修复、环境应急等领域的合作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和时代价值,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,推动生态、文旅、教育融合发展,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,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母亲河的强大合力。

各位领导,各位同仁!

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夙愿,保护黄河是我们肩负的重大使命。甘肃必将牢记“国之大者”,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、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,久久为功、持续发力,坚决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,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甘肃力量,让母亲河永葆生机、永润华夏,真正成为惠泽人民的幸福河!

在此,也衷心感谢媒体朋友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!你们的报道让保护黄河的理念深入人心,也让甘肃的实践获得更多认同。期待继续携手,共同讲好黄河故事,守护这条孕育文明的母亲河,谱写幸福河的时代新篇!


热点推荐